他能得諾貝爾獎,但不記得回家的路—談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根源
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胡進錕
2011秋「展望」第七場(11.18) 沈哲鯤 特聘研究員〈松下問童子─ 預防及治療神經退化症的仙丹在哪裡?〉 九月 21st, 2011
松下問童子─ 預防及治療神經退化症的仙丹在哪裡?
中央研究院 分子生物研究所 沈哲鯤特聘研究員
神經系統,包括大小腦、脊椎及周邊神經,讓我們的人生充滿了經由學習、回憶,與運動而得到的樂趣;但是,由於命運及或然率使然,許多人在其一生中也會發展出各類神經退化性病症。不幸的是,幾乎所有的這類型病症,包括阿茲海默氏症(AD)、腦前額顳葉退化症(FTLD),與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美國天文學家Stephen Hawking 為代表性人物)等,在目前都還沒有好的治療或預防藥物。科學家們要如何從新的角度,以新的工具,在研究的「深山叢林」中,去「尋找」這些特效藥呢?
2011秋「展望」第六場(11.11) 陳佩燁 副研究員〈狂牛危機-你在怕什麼?〉 九月 21st, 2011
狂牛危機-你在怕什麼?
陳佩燁 副研究員
狂牛症是一種因錯誤摺疊的普立昂蛋白而引起的神經退化症,這類疾病出現在好幾種哺乳類動物身上,例如羊搔癢症,人類的庫賈氏症等,統稱為普立昂疾病。與其他神經退化症不同的,是普立昂疾病會傳染,且不限於同種哺乳類動物而可跨種傳染。八零至九零年代在英國爆發的狂牛症,目前認為是牛先被羊搔癢症感染,再因肉骨飼料的廣泛使用而在牛群中大規模流行,但造成人心惶惶的原因,是狂牛症開始跨物種傳染到貓和人。英國政府全面撲殺了超過三十個月大及高傳染群病源區之牛隻約五百萬頭,狂牛危機才終於告一段落。只有瞭解這個疾病,我們才不會有無謂的恐慌。
2011秋「展望」第五場(11.04) 簡正鼎 研究員〈神經細胞的誕生:一場公平或不公平的競爭?〉 九月 21st, 2011
神經細胞的誕生:一場公平或不公平的競爭?
中央研究院 分子生物研究所 簡正鼎
胚胎發育過程中一片渾沌,哪些細胞注定要形成神經細胞?進程又是如何?科學家的研究指出,神經細胞的誕生,可說是「不經一番寒澈骨,哪得梅花撲鼻香?」細胞內的基因體,就像算命師一般,早就預告了它的命運;核內的轉錄因子,扮演了命運的執行者,啓動發育的程式,走向不可逆的分化過程。命運不全然是天註定的,鄰近細胞間的競爭是白熱化的,競爭的過程靠的是壓抑別人,些微的差異,會造成巨大的後果。細胞的不對稱分裂,造成細胞間的兄弟鬩牆;祖產的分配竟可以如此不公,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細胞的排列井然有序,原來它們也要看齊,向右及向左旋轉,動作整齊劃一!
2011秋「展望」第四場(10.28) 白明奇 副教授〈忘川流域-失智症船歌〉 九月 21st, 2011
忘川流域-失智症船歌
白明奇 副教授
像偷喝了忘川的水一樣,失智病人忘了現在,也忘了過去。以阿茲海默氏症為首的失智症,已經成為你我必須了解、無法閃躲的議題。
隨著科技發展,臨床醫師與科學家日以繼夜地研發藥物,好讓失智症延緩發生,或讓疾病退化減速。透過世代研究,健康行為不斷地被推廣,先前難治的疾病紛紛受到控制,所以人類平均壽命因此延長,但卻使失智症的盛行率大幅攀升!
近年來針對失智症的生物標記相繼問世,早期診斷的觀念逐漸改變,預知你我若干年後即將發生失智症的可能性大增,對於仍處於正常階段的人而言,要不要知道或如何被告知,已經成為另一個難題!
失智症是一個社會問題,也可能攸關國力,你不能不知道!
2011秋「展望」第三場(10.21) 嚴宏洋 研究員〈為什麼小鴨子會跟著勞倫斯走–神經行為學:腦功能的觀景窗〉 九月 21st, 2011
為什麼小鴨子會跟著勞倫斯走—神經行為學:腦功能的觀景窗
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研究所 嚴宏洋研究員
腦的運作是人們很感興趣的議題,即令今天有了精密的儀器,可以偵測許多腦部的功能,但我們對腦的認知仍然有限。然而科學家們注意到可以從動物的行為表現上,去間接推測腦部所可能具有的功能。1973年諾貝爾獎得主之一的康拉德勞倫斯,令世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張照片,顯示一群小灰雁將他當成媽媽而跟著他走,這是鳥類「銘印作用」的神經行為學研究的最佳寫照。在這個演講裡我們將就「螳螂躲避敵害」、「魚類求偶鳴叫」、「蟾蜍覓食蚯蚓」、「鳥類學唱歌」、「蝙蝠超音波定位」的五種神經行為反應,探討主導這些反應的腦部結構和功能,以及這些行為反應在演化上所代表的天擇意義。
2011秋「展望」第二場(10.14) 楊延光 教授 〈壓力調適與身心保健—神經及生理的觀點〉 九月 20th, 2011
酸痛是怎麼一回事? – 談痛覺分子生物學與酸的受體分子中央研究院 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 陳志成
酸是造成疼痛的主因之一,酸痛的問題困擾著許多人的日常生活。近15年來分子生物學的研究,已經發現痛覺神經元上,至少表現出15種以上不同類型的酸的受體分子。這些酸的受體分子對酸的敏感性與反應程度均不同,因而可讓身體感受到不同的酸痛感覺。其中幾個類型已經被各大藥廠當作治療慢性酸痛的標靶,正積極地進行藥物開發。然而有些酸的受體分子並不是只會引起酸痛,在動物實驗中,若將某一型酸的受體基因剔除,小鼠反而會對酸的刺激產生更敏感的反應。這些缺少某一類型酸受體分子的基因剔除小鼠,甚至有不正常的焦慮與社交行為。在這場演講裡,讓我們對「酸覺」產生全新的認識!